/, 医学误区, 泰济医案, 泰济堂纪事, 针人箴言/一场感冒改变他的一生,他在自己身上扎了上万针,只为履行一个誓言…

一场感冒改变他的一生,他在自己身上扎了上万针,只为履行一个誓言…

作者:| 2019-03-04T14:32:01+00:00 1月 1st, 2019|专家介绍, 医学误区, 泰济医案, 泰济堂纪事, 针人箴言|暂无评论
张克镇院长摄 图一  繁华落尽后,处处见真如

图一 繁华落尽后,处处见真如

        在北京西四环边上,六号线终点站往北一公里,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有一家中医院——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第一次过去的人都要花上些时间才找得到。医院虽然地处静谧之地,但因有大医坐镇,来这儿看病的人并不少,还有很多外省过来的,正如患者所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作为“镇院之宝”,张克镇院长的门诊一号难求。医院不做宣传,这里的患者九成以上都是因张院长的口碑慕名而来。

院长有个雅号“张一针”,都说他一针灵,很多疑难杂症只要院长给扎上一针,就会得到缓解,像是肩周炎那种病更是一针见效。张院长用他手里的针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但被这根针改变的第一个人,却是他自己。

张院长在军校学的是西医专业,他的外祖父是一位老中医,但是在年轻的张院长眼里,中医又土又落后,一点儿也不科学。他曾经还干过一件很狂妄的事,有一次解剖课考完试,考得不错,感觉自己把人体结构了解得很清楚,“我都比我姥爷明白了!”在写给母亲的信里说到“姥爷当了一辈子中医,但连五脏六腑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语气里满是对中医的不屑,他这个想法,却被一次感冒颠覆了。

那场感冒来势凶猛,张院长尝试了各种抗生素、消炎药,不停地打针、吃药,用了许多方法都不见好转,持续一个多月,咳嗽不止,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连饭都吃不下了。有一天在校园里遇到熟识的中医老师,他看自己脸色不对,稍微问诊了一下便说“扎个针就好。”张院长一听觉得好笑,“我用了那么多药都没把病菌杀死,您扎个针就能把病菌杀了?”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耐着性子接受了治疗。老中医给张院长后背拔了两个火罐,扎了四针,当天晚上就感觉轻松了,后来又扎了两次针,三天后感冒全好了。“太神奇了!”这次治疗对张院长来说非常震撼,他开始反思,重新审视自己之前一直看不上的中医。那一根小小的针到底蕴藏着怎么样的力量?他开始研究针灸,从《黄帝内经》开始,阅读中医的一系列书籍。

毕业后,获得首批五四奖章的张院长,本来有机会分配到更好工作单位,但他主动申请到兰州军区某卫生队工作。在西北,老百姓都很穷,交通不便利,医疗物资跟不上,条件很不好。面对这样的情况,张院长在心里暗暗发誓:创造出一种安全、简单、高效的治疗方法,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他决定从针灸入手,因为针灸只需要几根针,是最便利省钱的,卫生队刚好有中药房,为他研究中医提供了便利。张院长拿自己做实验,在身上试针,不停的找穴位,找最佳治疗点。就这样一针又一针,一天又一天,扎了一年多,但还是没有找到规律,反倒把自己折磨得不成人形——脸色发青、手脚冰凉、头发大把大把的掉,经常胃痉挛,瘦得青筋暴露。张院长每天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觉得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就跑到驻地山头的两棵树底下静坐。他告诉自己“如果我连自己身体的规律都搞不清楚,那么去给别人当医生也是糊弄人,这医生还不如不当了。”于是破釜沉舟,继续在自己身上扎针实验。

图二  张克镇院长军校毕业时期

图二 张克镇院长军校毕业时期

无意中受到黄河改道的启发,张院长一下想通了:人体的经络也像黄河一样,有病不通的时候,也会“改道”,所以最佳治疗点恰恰不在穴位上。根据这个理念,他又在自己身上实验了一年多,终于研究出了“元通针法”。

虽然耗费三年心血独创出“元通针法”,但张院长对于自己这套针法是否有效还不是很有底。问起给第一个患者扎针的情形,张院长说当时完全是“迫不得已”。营区里一个施工队的工人从架子上摔下来,当时没什么急救措施,得移送医院,但路途遥远,病人疼得受不了,呼吸都困难了。院长抱着试试的心态给患者扎了针,针刚扎上,患者马上呼吸顺畅,也不疼了。院长自己也震惊了,“针灸这么有效吗!”这之后,针灸被张院长一次又一次应用到治疗中,大家也一次又一次见证到针灸的神奇,“张一针”的雅号在兰州军区便不知不觉地传开了。张院长终于实现了最初进入卫生队时的愿望:用最便宜最便捷的方式,给老百姓最有效的治疗!

在卫生队那些年,张院长始终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哪怕是大年三十,只要老百姓需要,他就翻两座山头去给人看病。直到今天,他也处处为患者着想,在给患者看病的同时,还给他们科普医学知识:告诉患者病是怎么得的,该怎么治疗,以后要怎么防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支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变的越来越高。“除去其他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很多人掌握的医学知识不足,掌握的正确的医学知识更少。就像《黄帝内经》里写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张克镇同美国《科学》杂志出版人比尔‧莫兰(Bill Moran)(左四)、战略总监亚历克斯‧托雷斯(Alex Torres)(左一)等。王韵怡摄

图三   张克镇应美国《科学》杂志邀请,在其华盛顿总部进行“人类医学的未来之路”主题讲座中

        张院长希望把正确的医学知识普及给大家,让所有人都拥有预防疾病的意识,而不是等到生病之后再去治疗。这条路并不比在自己身上试针容易,但院长将它视为毕生事业,会一直奋斗到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