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究竟是什么
文|张克镇
经络,由经脉与络脉共同组成。经有路径的意思,为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为分支。
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记载,即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通过经络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使之保持相对协调统一,完成各种功能。可见,经络是沟通与协调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通道。
有关经络“通道”特性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还有很多。
“行气血而营阴阳。”[1]——经络是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能量的通道;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2]——经络是治疗疾病的通道;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3]——经络也是疾病传变的通道……
经络还会呈现弥散且不规则的状态,它会“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4],从而将各种能量物质分布到胸腹等组织器官,起到滋养与调控作用。这种广泛且弥散的结构状态,更像是一种被能量物质所充盈的不规则场所。
无论是通道还是场所,它们都具有空间的特征。这些各不相同的空间,使能量物质得以运行全身,以维持组织的正常新陈代谢。
经络的空间特性,也可从对穴位的描述中看出。
经络理论中的“穴”本身就是空隙的意思,在《黄帝内经》中也被称为“节”、“气穴”等,有的文中甚至特别强调了穴位是空间特性而非皮肉筋骨等实体结构,如“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5]。《针灸甲乙经》中就直接把“穴位”称之为“孔穴”。
经络的空间假说,可以合理解释多种不同的经络实验的结果。
同位素示踪实验,是研究经络的经典实验之一。
1987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孟竞璧等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对心包经、三焦经、胃经、肝经、胆经等十条经络进行研究证实,同位素的迁移有稳定的、清晰可见的线状轨迹,这一移行轨迹与古代中医描绘的经络循行轨迹大致相符[6]。从实验的迁移路线、迁移速度,易受外力压迫、低温等因素影响等这些特性来看,都符合经络就是人体中的空间这个结论,而并非已知的神经或血管等结构。
198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祝总骧等在实验中用橡皮锤对人体表皮肤垂直叩击,当叩击到经脉线时,便会听到其音量比非经络线明显高亢洪亮,如同叩击在空洞地方时发出的声音,并且无论是哪条经络,无论是主支还是分支,其声音传导都具有高振动声的特性,与经脉外测试点形成明显差异[7]。而声音的大小与振幅直接相关,经络的空间特性正是振幅增大的前提条件。
对经络进行电生理测定的相关试验,也能间接证明经络的空间特性。
1950年初期,日本中谷义雄[8]、法国Niboyet[9]等用直流电通过患者的皮肤时,证实古典经络与穴位的导电量较一般部位为高。1978~1982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祝总骧等,运用皮肤阻抗测试仪经过四年对1000例以上的测试证实,几乎对任何人、任何经的隐性感觉传线都能测到其低阻抗特性。[10]
分析导电量高或低阻性产生的原因,杨威生等人依据已被普遍接受的有关生理学结论和理论,最后推断出“间液(组织液)的相对含量较高是经络低阻特性的根源”[11]。而经络组织液含量较高的原因,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空间特性,使得体内各种不同的物质得以渗透充盈其中,导电特性也随之改变。但一有疾病产生,经络的空间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故实验中也会同时得出“低电阻的特性还会受因为疾病的存在而出现差异”这样的实验结论。
作为中国最早研究经络的科学家之一,祝总骧教授在《生命空间论》理论研讨会上提到“之前所做的几乎所有实验都可以证明经络就是人体中存在的空间,只是以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视角思考研究过。”[12]
经络的空间特征也能在针灸临床上得到证实。
针灸实践中,经验丰富的针灸师手下会直接体会到经络的空间感,这也正是古代经典中所描述的“气穴之处,游针之居”[13],“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14]。中国唐代针灸名家杨上善认为,这里的“巷”,就是“空穴之处”。
针灸治疗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络线上一旦有异常的阻滞点出现,就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运行。这种经络线上表现出的异常,在中医经典中亦早有记载,如“循之累累然乃刺之”[15],“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16]等。这里所列出的“累累然”、“切之坚痛”、“如筋者”,正是正常经络空间被实体组织占有后表现出的结果。治疗时一旦解除这些阻滞点,效果立竿见影。这又与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提及的“阿是穴”相吻合,“不问孔穴,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实践中会发现,阿是穴多是经络空间中实变的阻滞点,点按时它们往往变得较其它部位坚硬且疼痛敏感。
尽管我们通过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都能找出大量有关经络存在的证据,但为什么对人体解剖时却看不到经络的实体结构呢?这正是因为经络的空间特性所决定。这种空间结构,是处于各种不同的实体组织之间,当通过解剖对人体进行分割时,一旦实体结构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则空间必然会变异或消失。就如一只杯子被打碎之后,其中能盛水的空间也会随之消失。但空间并不意味着没有,而是一种对功能起着决定作用的客观存在。人体经络空间同样如此。
从人体形态结构方面,也能看出经络空间特性的合理性。人体无论皮肤还是内脏,无论是软组织还是坚硬的骨骼,组织与组织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分子与分子之间,空间无处不在。正是空间把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不同的细胞连结为一个相互通达的整体。结合传统中医描述的经络特性与现代科学实验的结论,除了人体中无处不在的空间,没有任何其它已知系统能够与经络的特性相吻合,或者说只有人体中的空间才能与经络的特性相吻合。
因此,经络应该是“人体中存在的相对有序相对稳定的空间”。[17]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灵枢•本脏》
[2]《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3]《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
[4]《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5]《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6]孟竞璧等:同同位素示踪法显示经络循行的初步研究,针灸研究12(1):77,1987.
[7]祝总骧等:隐性循经感传线叩诊音的特异性及其观察(初步报告),针刺研究5(4):312,1980.
[8]中谷义雄:良导络研究的全貌。汉方的临床3(7):54,1956;
[9]Niboyet.JEH:Essai surIacupuncture chinoise.paris,Wapler,358,1951)
[10]祝总骧等:《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204页。
[11]杨威生.低阻经络研究Ⅳ、对经络生理学功能的推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2):281-287.
[12],张克镇等:《生命空间论》理论研讨会会议记录,2007年。
[13]《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14]《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15]《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
[16]《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17]张克镇著:《生命空间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相关链接:
学术┃《What Are The Meridians》by张克镇院长@《今日针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