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原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
“海淀政协•委员沙龙”走进泰济堂中医院
8月13日,区政协举办主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学”的第145期“海淀政协·委员沙龙”活动。委员们走进北京泰济堂中医院,了解和感受传统医学的智慧与魅力。区政协副主席赵寒,各界别委员代表参加活动。
位于海淀区杏石路的泰济堂中医院,以中医科、针灸科、推拿科等为主营业务。该院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视角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种自主创新模式。
走进泰济堂中医院,委员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该医院的各诊疗科室和就医环境,深入了解了泰济堂中医院医疗诊治运行机制、人才队伍建设、中医文化国际交流、健康知识科普等情况,实地了解医院独特的诊疗体系与新颖的服务模式。
在第145期“海淀政协·委员沙龙” 活动中,区政协副秘书长、委员工作室主任刘玲首先介绍了区政协开展委员沙龙、委员学习等有关工作情况,以及组织策划此期沙龙的背景和初衷。
区政协委员,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总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人体空间研究院院长张克镇,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学》为主题,分享了其对医学的理解,介绍了所创立的“生命空间理论”及“元通针法”,并结合真实案例分享了“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新模式,系统呈现了开创性的医学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张克镇委员2006年首创“生命空间理论”并出版《生命空间论》专著,从人体空间的视角认识生命结构及生理病理规律,并将传统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方式进行解读与发展。2020年在《Science》唯一国际合办期刊《Research》上发表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ological Spaces in the Body and Its Medical Implications》,是当前医学基础理论突破性创新及中医科学性论证的重要发现。针对当前医学界奉行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新模式,2024年在《Research》上发表论文“A New Scientific Medical Model: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s”。建立“循源医学”体系,即针对疾病源头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避免了在疾病临床过程中以结果为导向的弊端。创立并完善了全新针灸模式与中医诊断模式——“元通针法”与“尺肤诊断法”,提高了针灸治疗范围与诊断准确率。多次赴美国哈佛大学、《Science》杂志社总部、梅奥医学中心、明尼苏达医学院、巴斯大学等机构授课或交流中医思想和理论,2024年在世界皮肤病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媒体以《名医张克镇:新医学模式走入英国大学课堂(Kezhen Zha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The New Medical ModelEnters the Lecture Hall of a UK University)》为题进行报导,IssueWire、福克斯电视台40频道等100多家美欧主流媒体的跟进转述、评论和传播,成为关注中国中医理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来自科技、金融、教育等领域的政协委员结合张克镇委员的分享展开热烈讨论,并围绕创新发展提出真知灼见。委员们认为,张克镇委员的创新理论是符合当前社会认知的基础理论创新,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打通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概念壁垒,为中西医融合的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大家对张克镇委员在中医的传承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推动中医国际化等方面的多年努力,给予高度好评。
赵寒表示,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加大中医文化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切实把中医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要紧跟社会发展,更好促进科技与中医的深层次融合,不断降低医疗成本,增进社会福祉。希望泰济堂中医院继续以发展中医的新思维、新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群众就医需求,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中医传承创新与发展力度,不断扩大中医文化国际影响力。希望委员们深挖海淀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中医诊疗、产业与科研等环节,通过开辟“中医+”新赛道、院校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持续探索中医发展新路径,实现中医药从经验传承迈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认知深化的跃迁。
(责任编辑:李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