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培训, 医学误区, 泰济堂纪事, 泰济新闻, 讲座视频, 针人箴言/专访张克镇:“人体空间”理论架起中西医学融通桥梁

专访张克镇:“人体空间”理论架起中西医学融通桥梁

编者按:近日,《Science》合办期刊《Research》特约发表了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总院长、中医专家张克镇关于人体空间的最新研究成果——《人体中的空间及其医学意义》,填补了医学界对人体空间研究的空白。张克镇在接受专访时谈到被忽视的“人体空间”,介绍了“人体空间”的医学价值。

受访人简介:张克镇,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总院长,山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人民慕课“循源医学学院”名师。首创“生命空间论”,从人体空间的视角认识生命结构及生理病理规律,将传统中医理论用现代科学方式进行解读与发展;建立“循源医学”体系,从疾病根源入手寻找解决疾病的方法。著有《生命空间论》《革命健康–我们为什么离健康越来越远》《生病的真相:张克镇祛病解码》《医之正道》、《医疗的背后》。所著研究学术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ological Spaces in the Body and Its Medical Implications》(《人体中的空间及其医学意义》)于当地时间2020年3月4日刊发于《Science》杂志合办期刊《Research》。

被忽视的“人体空间”

问:张院长您好,《人体中的空间及其医学意义》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文章在国际期刊上的首次发表,这篇文章的诞生背景是什么呢?

张克镇:一直以来,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都是以人体的组成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对人体结构的正确认识是研究生命规律与疾病规律的前提。人体是由空间与实体两部分共同构成,我们以往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能看得见、可量化、有具体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细胞或分子等,但过度关注实体反而忽视了同样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空间部分。要知道,人体空间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医学界对人体空间的研究却处于近乎空白的阶段。实体和空间是一对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研究人体规律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实体,必然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但如果忽略了空间,这也同样是一种错误。所以,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科学层面,对人体空间的忽略,必然会导致医学基础理论的严重缺陷。

问:这篇研究文章围绕“人体空间”探讨了哪些内容?

张克镇:空间经验是人类普遍都具有的,空间处处存在,无论是固态、液态还是气态物质,其中都充满了空间,人体也不例外。这篇文章从人体空间的视角出发,对于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及在诊治与预防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另外,将人体空间纳入认知,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医学理论中存在的一系列疑难问题,诸如为许多“病因不明”的疾病找到真正的病因是什么;疾病是如何从无到有产生的及如何在早期发现并预防疾病;如何减少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的形成等。

问:您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张克镇:人体空间这个研究视角比较特殊,在文章中,我从哲学、医学基础理论、临床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一定意义上为传统中医里许多难以解决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思路。这样既符合传统中医理论,又与现代医学相兼容,并且还能被现代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所证实。

问:文章在国际期刊发表代表着中医研究在国际化道路上又有了新进展,您认为它能够获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原因是什么?

张克镇:其实,中西医是两种理论迥异的医学体系,从人体空间的视角来研究与解读中西医学原理,可以发现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思维逻辑有许多相符之处,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中西医之间悬而未决的各种争议及存在的鸿沟。把人体中空间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医学的基础理论、疾病的诊治思路及治疗途径,都将变得更加完善与实用。我之前在《Science》杂志总部做“人类医学的未来之路”主题讲座时提到过“中医与现代科学一点也不遥远”,人体空间的研究便能够证实这一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与理解中医。

“人体空间”的医学价值

问:听了您对研究文章的介绍,感觉“人体空间”像是一把开启生命科学之门的钥匙,但“人体空间”的概念比较抽象,能否具体解读一下?

张克镇:在我们的人体之中,器官与器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分子与分子之间,都存在着广泛的不同形态的空间。从人体结构来看,空间广泛存在于人体之中,比如鼻腔、耳道、口腔、肠道、肺脏等均被气态空间所充满并与人体外围的自然空间相通。这些空间对于正常新陈代谢及功能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到人体各部分而言,器官内部组成结构,也离不开空间的参与。我们的肺脏之中,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泡之中都是由空间所组成的。例如循环系统中,我们可以把血管壁看成是一种实体,而血管内通道及流动的血液则可被视为是一种相对空间;而相对于血液中的血细胞来说,血浆则是一种空间,血细胞可视为游弋在血浆中的实体。而每一种被视为实体组织的内部,其中都充满了空间。我们身体里的任何器官组织,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如果把原子放大成一个篮球大小的话,它的原子核比一粒大米还要小很多,即便如此,原子核还可以被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期间仍有空间存在。如此分割下去就会发现——人体中空间无处不在,更小的实体也可以被一步步分解成更微观的空间。

问:注意到您多次提到“人体空间”在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它是如何作用的呢?

张克镇:人体空间是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前提,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正常的人体空间是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细胞等体现功能的场所。比如说那些哮喘发作的患者,由于气道痉挛,支气管内空间通道变得狭窄,就会导致气体无法自由出入,各种症状便会随之产生。第二,正常的人体空间也是内环境物质交换与能量供应的通道。正常的血管通道会为人体每个角落的细胞提供营养,如果血管的空间受压或堵塞,营养通道将受阻。第三,人体空间是代谢废物排出的通道。如消化系统与泌尿系统,食物被消化吸收之后的废物,需要经过肠道与尿路排出体外。第四,人体空间还是信息传递的通道。例如突触结构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传导过程中,突触间隙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能否得到正常释放与传递。第五,正常的人体空间还是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沟通与协调的通道。例如,人体内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皮肤的正常空间散发到体外,以维持人体的正常温度。如果皮肤空间因为受寒等因素收缩之后,散热的渠道会受影响,体温也将会因此失常。

问:“人体空间”运用到医学治疗后,对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何帮助?

张克镇:第一,可以更直观地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发生。很多疾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也是正常空间逐渐被实体占有的过程。如果我们了解了人体空间的规律,就会在器质性疾病形成之前便能发现空间的异常变化并进行有效干预,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此次新冠肺炎死者的尸检相关采访中提到不打开肺脏,里面的各种状态将不能知道,但从空间角度,可以从很多细节发现并及早解决问题;第二,对疾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例如,泌尿系或胆管的结石消除之后,空间恢复畅通,症状解除。无论宏观上某些异常组织的切除还是微观上细胞代谢的恢复,都离不开对空间的改变;第三,治疗渠道与用药途径会更加丰富。当前常见的用药途径,多是通过静脉输液或口服,但当我们认识到人体空间的规律之后,治疗疾病的途径可以更广泛;第四,重新定位对病因的认识。我们都知道,突然降温之后一些疾病发病率会骤然升高,但作为最常见的风寒等自然因素,很难用现行的病因标准来对其进行检测。从人体空间的视角重新认识疾病的原因,它的致病机理就显而易见了;第五,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生命运行规律。人体空间在人体中无处不在,它除了为各部分实体提供存在与运行的场所,以及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供应与废物排出的通道之外,同时也为生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配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问:“经络是存在人体中相对稳定相对有序的空间”这一研究结论是如何被证实的?

张克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经络如此重要,可谓是中医体系的核心与灵魂。结合传统中医描述的经络特征,除了人体中无处不在的空间,没有任何其它已知系统或者结构能够与经络的特性相吻合,或者说只有人体中的空间才能与传统中医描述经络的所有关键特征相符。我们通过科学实验与临床实践都能找出大量有关经络存在的证据,但为什么在对人体解剖时却看不到经络的实体结构呢?这正是由于经络的空间特性所决定。当通过解剖对人体实体组织进行分割时,一旦实体结构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原有的空间必然会变异或消失。就如一只杯子被打碎之后,其中能盛水的空间也会随之消失,人体经络空间同样如此。通过多个角度对经络本质的认识与研究证明,“经络是存在人体中相对稳定相对有序的空间”这个结论,不仅符合传统中医经典的描述,也能被现代科学实验所证实,并且能被临床实践所验证。

中西医学沟通的“新语言”

问: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疗用到了中医药,但部分公众对中医疗效有所质疑,能否从“人体空间”的角度释惑呢?

张克镇:从古至今都有瘟疫发生,中医在治传染病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黄帝内经》对传染病提到的预防方法是“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提升自身免疫力使正气旺盛,疾病对身体就不会造成危害,即使有病毒感染,危险性也会降到最低。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人就提出要废除中医,但事实又告诉我们,中医在临床上确实行之有效,甚至能治愈一些其它医学体系无法治疗的疑难病。就发热而言,传统中医并没有针对致热源或体温调节中枢去治疗,而是常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即用诸如麻黄汤、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之类的方剂。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一是使得因体表受寒而收缩的空间得以舒张,内热因此能够向外散发,使体温降至正常;二是肌肉等软组织的空间也会因此得以舒解恢复,诸如充血、疼痛等各种症状均会在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正是恢复了体表的空间,才会使相关症状减轻或消失。治疗新冠肺炎的思路同样如此。病毒并不是唯一的病因,空间失常后的人体内环境如肺部组织也随之失常,使得病毒过度繁殖才是导致疾病的关键。中医的治疗正是恢复人体异常的空间,改善肺部微循环,恢复正常的血氧交换,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同时促进炎症的吸收。人体内环境恢复正常之后,病毒自然无法再过度繁殖,呼吸系统的功能也恢复正常。

问:您如何看待中西医孰强争论,中西医之争的根源是什么?

张克镇:作为医学,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我相信作为优秀的医学人,并不是在“争”,而是在探索办法去互相了解与包容。非医学人士对于中西医学之间的比较给予大量的关注与参与,其实是对生命健康的渴求,这也可以理解。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的生命科学。它的第一部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甚至某些篇章的内容,要远早于这个时间,有可能上溯到商代。尽管中医有着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且早已形成了成熟的疾病诊治与预防模式,但长期以来,其诊治原理一直很难与现代医学相兼容,也就很难用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进行解读与应用,我觉得这才是中西之间与其说是争论,不如说是无法真正融合的矛盾的根源。

问:通则不痛,那么“人体空间”是否可以缓和中西医的矛盾之痛?

张克镇:经络作为中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人体解剖时看不到实体结构的存在,研究者们又假说众多,相互矛盾,难以统一等,这就难免影响到人们对中医的认知。如果经络不能被证“实”,那么建立在它之上的中医诊疗体系,势必会被认为不符合“科学原理”。但是,当我们一旦认识到经络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空间之后,中医诊疗体系就有了与现代科学对话基础,很多问题也就找到了共同的理论支撑。因为人体中存在的空间这个客观事实,无论是解剖学还是更微观的细胞学层面,乃至分子生物学层面,都能被我们用肉眼或仪器所直观地认识到,只是平时我们所习惯的以实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视角。这证明中医体系与现代医学或科学原理并不矛盾,只是认识的视角有所区别,甚至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中医学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从人体空间这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来看,平时难以理解的中医诊治思路,与西医学的思维逻辑也并无矛盾,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这也在冥冥之中架起一座中西医学沟通融合的桥梁。相信它可以使人类医学体系变得更为圆融与完美,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结语: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张克镇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医药报等做专访或专题报道;多次应邀在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人民大会堂等授课或演讲,并于2013年5月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学府讲授中医思想和理论,2018年10月在美国应《Science》杂志社总部、梅奥诊所、明尼苏达医学院等邀请赴美访问介绍其医学思想体系并分别做主题演讲,积极推动中医走向国际。在人民慕课与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共同创建的人民慕课循源医学学院里,张克镇针对“循源医学”的医疗模式,开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学》,获得极大的认可与良好的反馈。

(王李西子、梁双)

转自人民网(责编:邱越、袁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