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济新闻/那里的婴儿还在因为感冒夭折,远在2500公里外的这家医院做了一件事

那里的婴儿还在因为感冒夭折,远在2500公里外的这家医院做了一件事

作者:| 2019-12-18T10:42:40+00:00 10月 31st, 2019|泰济堂纪事, 泰济新闻|暂无评论
图1 拍摄于泰济堂义诊队在从甘孜州石渠县城去往江玛寺的路上

图1 拍摄于泰济堂义诊队在从甘孜州石渠县城去往江玛寺的路上

    感冒发烧是很常见的病,天气变冷后,稍不注意你就感冒了。在当今这个社会,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肯定无法想象有人会因为感冒这种小病丧命。但这一切,都真实的发生着。

看病要到一百多公里外,有的孩子在路上就没了!

    在川藏交界甘孜州石渠县,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一个小县城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冬天最低温度零下40度,一般人很难适应,那里的人看病也经常要跑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医院去。

石渠县江玛寺的邬金老师告诉我们,有些婴儿生病后,在当地打针输液没效果,等最后送到一千多公里外大城市的儿童医院时,很多孩子就不行了,有些甚至都撑不到医院。

捐的药在库房里放过期,他们缺的是医生!

    6年前因为很偶然的机缘张克镇院长来到江玛寺,并与图登多吉上师和邬金师父等结缘。当给当地居民义诊时发现,那里很多药都过期了,因为没有人会用。张院长意识到那边最缺的不是钱,不是药,也不是医疗设备,而是医生。与其给他们输血,不如教会他们造血。院长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地的上师们,并决定义务为他们培养出当地的医生。

于是,江玛寺选派了14岁的根秋桑布和18岁的四郎达吉两个藏族小伙来泰济堂学医。在近1年的时间,从一开始语言不太通,到后来能跟大家顺畅交流;从对医学一无所知,到了解部分医理知识及学会针灸治病。这里面饱含了泰济堂所有人员对藏区同胞的爱,让布的第一针还是在院长身上扎的。

再回藏区,少年已长大

    今年10月,张克镇院长和杜力总经理带着医生团队再次来到江玛寺,见到了根秋桑布和四郎达吉。曾经的青葱少年现在已经长成一米八的男子汉,并且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在泰济堂学到的技能服务当地的病人。四郎达吉说受到院长的启蒙,他也爱上了医学,回去后他又到藏医院进修学习,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好医生,为家乡更多的同胞看病,根秋桑布现在也在藏医院学习,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像院长一样,为更多人解除病痛。

张克镇院长与根秋桑布、四郎达吉

图2 张克镇院长与桑布(左一)、达吉(右一)

    院长看着他们特别感慨,说就像看着自家的孩子成才了一样,同时也更坚定了继续为当地培养医生的决心。

图3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张克镇院长为藏民义诊

图3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张克镇院长为藏民义诊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总经理杜力为藏民赠药、敷药

图4 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CEO杜力为藏区感冒和胃痛的孩子冲药

 

    发现藏区生病规律,建立长期医生培养机制

    这次张院长一行给当地将近两百名藏民进行了义诊,虽然时间很短,但通过这些案例,发现了一些当地人生病的规律。比如他们的偏头痛、肩周炎大多发生在右侧,这是由于他们穿着的藏袍是坦露出右边身体而受凉严重导致;很小的藏族孩子都有胃病,成年人的肝病较多,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等等。在张院长看来,如果人们知道了哪些生活习惯中的细节能够导致疾病,医生了解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很多疾病便能够很快治愈甚至避免发生。于是泰济堂决定继续为当地持续培养医疗人才,每年将接受更多的藏区孩子来泰济堂学习,并帮助当地筹建藏医门诊。将泰济堂宝贵的医疗经验、成熟的原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在义诊期间,虽然张院长和义诊团队的医生都出现了高反,但他们还是坚持给藏民看病。邬金师父说院长和杜总不仅是有大爱之人,还有大智慧。“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为当地培养医生这一举动,正是解决他们医疗问题的根本。但愿泰济堂播下的种子,能够在藏区生根发芽,更多像桑布、达吉一样的年轻人,能成为当地坚实而稳定的医疗力量,让那边的藏民不再因为一点小病就得跑一百多公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那片土地上健康地成长!

往期回顾:

20190927我国每年有70万人因它丧命,你却说你戒不掉……

20190912气短、心慌就是心脏问题?手术后才发现治错了……

20190829确诊乙肝大三阳十年后,我居然被中医治好了!

公告通知:“产后抑郁症免费救助”公益项目报名通知(报名持续进行中)【新华网-健康解码】中医揭秘产后抑郁的真相

注:1.案例故事均为临床真实案例;2.求医问药需要在专业医师诊断下进行,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3.配图来源于泰济堂,转载请注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