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北京泰济堂生命科学研究院共赴川藏交界的甘孜州,为当地居民义诊、赠药、治疗,并建立了健康扶贫长效机制,助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
医疗团队义诊赠药,开展健康教育
2019年10月14日,张克镇院长、杜力总经理率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北京泰济堂生命科学研究院团队一行4人再次来到达川藏交界的甘孜州拉孜县拉孜镇措布村,忍受着高原反应,当晚与当地藏传佛教寺院江玛寺邬金师父一行碰面,确定义诊具体行程。
次日义诊团队赴江玛寺,开始了两天的义诊。张克镇院长和向晓鸣医生、成旭升医生在两天的时间里,为江玛寺的僧人和当地藏民约200人进行了义诊和有效治疗。
在义诊空歇期间,张院长对藏民进行了健康教育,科普防病治病常识。张院长说,只有知道病因,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和治疗,藏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才能解决病患问题。
义诊过程,能当时解决的问题,当时就解除了患者病痛;对有需要中成药解决的患者,义诊团队记录下患者姓名和所需药品,回京采购邮寄。对那些病情复杂的患者,院长回京后配药方,针对每个人体质和病情,配制不同的药物后,邮寄给患者,以此确保每一名义诊现场的患者都能诊断疾病,并得到后续有效治疗。
缘起6年前,为甘孜已培养2名医生
6年前张克镇院长赴甘孜义诊,与当地的藏传佛教寺院——江玛寺邬金师父结缘。那时候,张克镇院长就发现,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医疗设施也很完善,但是由于当地平均海拔4500米,冬天最低温度零下40度,气候条件非常恶劣,一般人很难适应,外来的人才留不住,当地医疗人才奇缺,有大量的药因为没有人会用而过期,当地人看病经常要跑到一百多公里外的玉树去看病。最让人心痛的是,有些婴儿生病后,在当地打针输液没效果,等最后送到一千多公里外大城市的儿童医院时,很多孩子就不行了,有些甚至都撑不到医院。普通的感冒发烧,在当地可能成为致命疾病。
张克镇院长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即与有关部门商量,决定为当地培养医生。于是,江玛寺选派了两个藏族小伙,14岁的根秋桑布和18岁的四郎达吉,到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免费学习中医,张克镇院长亲传其原创元通针法,衣食住行全部费用均由泰济堂承担。在学习针灸过程中,桑布的第一针还是在院长身上扎的。他们不仅学会了医术,还学习了汉语,一开始语言不太通,学了2年以后已经能熟练的用汉语交流。

张克镇院长与根秋桑布、四郎达吉
此次义诊团队再回藏区,见到根秋桑布和四郎达吉。曾经的少年已经长成男子汉。两人又在当地医学院进修,达吉已经取得了医师资格为当地人诊治疾病。
发现藏区生病规律,创新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在为200名藏民义诊过程中,张克镇院长总结了高原区藏民的疾病规律和发病原因,并找到了有效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改善当地医疗条件,解决医疗服务痛点问题,张克镇院长和杜力总经理决定在当地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为当地筹建医疗门诊,由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免费输出医疗技术,由北京泰济堂生命科学研究院针对藏区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复制桑布和达吉的培养模式,免费培训更多藏民,为当地医疗门诊提供专业医学人才。当地首批将会派5个人到北京泰济堂学习张克镇院长原创“元通针法”。
张克镇院长原创循源医学理论体系和元通针法,能快速复制医学人才,解决藏区地域性的高发疾病,安全、有效、简单,医疗成本低,创新了健康扶贫长效机制,以社会力量助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