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 孟欣)在互联网+时代,源远流长的古老中医如何顺势而为,利用好互联网思维、技术手段,实现创新,打破瓶颈,走向辉煌?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院长张克镇日前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结合该院接近30年的探索实践表示,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可能会在五个方面对传统医疗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张克镇运用“元通针法”为病人针灸。
5月7日,国办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要求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与这个文件精神不谋而合,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建院以来一直就是按照互联网模式来打造的,逐渐把互联网工具渗透到诊疗、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张克镇在运用“尺肤诊断法”诊病。
互联网+风起,将对传统医疗带来哪些影响?张克镇认为,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可能会在如下五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一是降低医疗成本。目前医疗领域存在着药价与材料费虚高等问题,而在互联网平台上,用户可直接知道厂家价格,甚至可以与厂家直接对接,这就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暗箱操作。又如应运而生的可穿戴医疗设备会24小时监测我们的生命数据,并把这些数据输入到云端进行大数据分析,这对疾病诊治的精准性将远远超过现有医疗设备所提供的简单数据,医疗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二是改变医疗服务模式。挂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远程医疗等都将在网上运营,供需双方的精确对接可以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效率。
三是加速医学进程。通过人工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应用、医学大数据处理等,可以更精准地对现有疾病进行诊治,避免误诊误治,及时完善现有医学理论及实践的不足。
四是倒逼医患关系改善。以往的看病过程,几乎都是以医生为中心,病人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医生的水平,病人无从知晓,求医问药有时候变得像抽签赌博一样盲目。随着智能移动终端与多种医疗APP的普及,各个病种的病人不仅能轻松实现与自己的医生交流互动,而且病人之间也能轻松实现交流互动。这样,同一疾病群中疗效好的病人就会把优秀的医生推荐给病友。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最牛的医生一定不是靠炒作或写文章出名的医生,而是看病水平最高的医生。因此,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会促使医生在专业上提高医疗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医生在服务上做到更好。北京泰济堂正在与硅谷等有关科研机构进行医疗APP的合作研发,相关APP预计今年年底可能上线。
五是变革医学教育平台。很多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缺乏甚至无知。互联网平台与智能移动终端不仅可以使医学专业教育更为便捷,也是大众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这显然可以缩短医患之间医学知识的差距,从而促进医学发展,最终实现让病人成为医疗的主体。

美国加州针灸局前局长、北美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等专程来泰济堂访问,了解泰济堂的中医模式。
张克镇还提出,互联网给医疗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目前很多企业在用互联网盈利模式来做医疗服务,从经济角度看似乎合乎商业逻辑,但从医疗角度来看,存在很大风险。所以互联网医疗,必须把握住一个前提和两个终端。一个前提是,必须弄明白,互联网医疗的核心依然是医疗,互联网只是平台或工具。两个终端是,一是必须在正确的医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来建立互联网医疗的内核;二是必须在安全与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最终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如果上述方面做不到,盲目投资,“风口”很可能会变成“陷阱”。
“当今医学最需要的不是知识与技术,而是思想;不是墨守,而是发现;不是实验,而是实践;不是顺从,而是创新。”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张克镇这样认为。为此,他从医学哲学的高度出发,明确指出现代医学在对人体的认识、疾病诊断的手段和治疗的方式,乃至现行的医学模式方面存在着诸多盲点和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人体认知理论,即生命空间论和“生命—社会—自然”医学模式。临床上,他将生命空间学说与传统针灸理论相结合,建立起一种全新针灸模式——“元通针法”,拓展了针灸治疗的理论与临床范围。

在美国中医学院为即将毕业的针灸专业研究生们讲疾病诊断法。
他说,当我们从空间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生命规律与疾病规律之后,很多平时看上去很复杂的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当我们把人体的实体结构渐渐细分之后就会发现,越是到了微观层面,空间体现越是充分。例如当我们把实体分解到原子层面之后,假如把一个原子放大成篮球一样大,作为实体的原子核也只有小米粒大小,其余部分皆由空间组成。当然,原子核仍然可以再继续细分下去。因此,即便我们是从原子层面来看人体组成,基本上也是空的结构体。但我们日常在对生命组成与疾病规律研究过程中,却忽略了空间的存在。
——疾病的形成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空间到实体的变化过程。如血栓或肿瘤的形成,就是一点点积累,从无到有,空间渐渐被实体占有。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体空间的变化规律,就能在实体病变之初发现疾病,并通过空间系统进行早期干预,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访美期间,在洛杉矶市Garden Grove医院,为各位科主任现场演示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
——自古以来,中国养生家们都很强调如何让人体变得“松”与“静”。从人体空间的角度看,紧张会使身体的空间变狭窄,气血的通道受限制,新陈代谢当然会受影响。所以,无论精神还是肉体,人一旦做到“松”与“静”,也就使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空间舒张开了,即把空间最大化,体内的各种通道便畅通无阻,疾病也无从产生了。
——经络就是人体内存在的空间系统。组织与组织,组织内部,细胞与细胞,细胞内部,乃至分子与分子之间,及分子内部,处处充满了空间。《黄帝内经》里对经络的描述处处都有“空间”的影子。在现代科学实验对经络的研究中,无论是声音传导实验,还是同位素示踪实验,都证明经络就是空间。
面向未来,张克镇还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在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得治疗更精准、更安全。如机器人手术、智能设备在人体功能方面的替代、人工智能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整合等,也是未来医疗的必然趋势。
[责任编辑: 廖国红 ]
转载自新华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