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7日星期二,美国科学家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中宣布发现了人体内一个未知的“新器官”。
这一新闻发布后,美国所有的主流媒体、科技媒体全部为之振奋。国内媒体也进行了相关跟进。
针对这一发现,我们采访了张克镇院长。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认识这一“新发现”的。
最近,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人体内一个未知的新器官,院长,您是专业人士,这个器官到底是人身上的什么部位?真的是之前大家都不知道的新发现吗?

美国科学家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中宣布发现了人体内一个未知的“新器官”。
从我研究的角度看的话,这些组织广泛存在于身体很多的器官中,其特点就是疏松的组织内流体比其他组织丰富,空间广泛。所以,它的核心,应该是“space”即“空间”。这类的组织体现出的很多功能,本质上正是通过“空间”实现的。应该说,我们从文中能感受到,作者已经能够感受到人体中存在的这种“space”即“空间”对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意义。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比起原来认识人体的思维方式,它也算是一种发现与提高,至少现在他已经认识到这种间质组织,即充满流体的空间,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时,文中提到了“对于间质组织的理解,可使得我们重新评估身体解剖中的每个器官。”但是,其广泛性问题并不像文中提到的那样“间质组织就是链接起这些四散在身体中的液体的组织,它们遍布全身……”因为它们会受到各种实体组织界限的限制,有些组织中液体是有限的,如骨骼组织。
也就是说,被认为是这么重要的新发现,其实有很大局限性,能具体说说它的局限在哪里吗?
这种局限,表面上看来是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实际上,它背后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与评价体系的差异。
就说这个“新发现”,虽然已经意识到间质组织(即充满流体的空间)的存在及其价值,但仍然很难有真正的重大突破。因为这种发现,仍然停留在以实体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的框架内。具体到医学的临床与科研中,我们总是在针对器官、组织(包括间质组织)、细胞乃至生物大分子等实体进行研究,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实体之外的更多的存在。如果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上来看生命结构时,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思维及视野之外,存在着被我们忽视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存在,那就是——空间。
有空间才会有实体,这是对立统一的规则,空间与实体并非对立,而是在相互比较中相互依存。空间不是没有,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客观存在。
如我们呼吸系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这些不都是一个个很具体的空间吗?并且这些空间,与身体之外的自然空间直接相通。我们的血管、肠道仍然充满了空间。
实际上,即便在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当中,我们也能很直观地看到器官和器官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以及诸器官内部,皆处处充满了空间。这些空间,有的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看见的,有些则必须借助于一些仪器才能看得见的。
即便像骨骼这样坚硬的组织,我们如果在显微镜下把骨骼组织放大之后,会看到骨小梁之间充满了空间。
皮肤是人体当中最致密的组织,当我们把它放大一千倍左右之后,会看到皮肤组织中布满了一个一个空洞样的空间结构。我们如果把每一个细胞、分子乃至一个原子继续放大,放大到越微观的层面,空间便越广泛。所以我在12年前出版的《生命空间论》专著的自述中说:如果忽略了空间,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如果不知道空间的规律,我们对生命规律的认知还能知道多少?
这太有意思了,那么,新发现的所谓“间质组织”和您所说的“空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间质组织”即“Fluid filled space”(充满流体的空间),只是诸多存在形式当中的一种。
从空间的高度来研究生命结构,会发现人体中空间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液态的,有气态的;有正常的,有异常的;有平时就能表现出来的,有潜在的等等。
我们的呼吸道,只是一个空腔器官;胃肠道则是容纳食物的器官空腔器官;血管,则是里面充满了血液的空腔管道。还有一些器官组织中的空间,则需要我们用更抽象的方式去理解,例如膀胱,在没有小便充盈的时候,它是一个很狭窄很小的一个空间,如果有了小便充盈起来,这个时候平滑肌的细胞就要重新排列,在重新排列的过程中,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空间便起到了很重要的调控作用。
如果从空间的高度来看疾病形成,我们就不仅仅会把“间质组织”(即充满液体的空间)看成是扩散癌细胞的通道,而且还能认识到空间与疾病形成有更为广泛的关系:如空间被实体占有、空间受到限制、空间通道受阻、空间异常变化、空间的界限受到破坏、以及空间之间的沟通障碍等,这些都会成为形成疾病原因。
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面,如果我们真正从空间这个高度来看人体结构与功能,除了文中所认识到的”’间质组织’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作用。如空间本来就是人体的组成部分、空间是体现器官组织等各种功能的场所、甚至可以通过空间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
所以,认识事物的角度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事物。研究高度不同,理论差异与临床诊治的差异就更容易显现出来。
这么说,“空间”的发现真的可以让我们更全面认识生命了?
可以这么说,如果从空间的高度来看我们的生命规律,并且真正了解了这些规律之后,有关中医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各方面的原理,就会变得非常清晰明了。
第一, 中医有很多的基础理论就会被科学的解读,例如中医经络理论。关于空间和经络的关系,以前我们为什么研究经络总是找不到经络的实质,却得出很多其他不同的结论呢?这就像论述间质理论的这篇文章当中说的,“科学家在解剖过程中,无意识的破坏了间质组织的结构”,同样的,我们一解剖,它的空间体系就被破坏了,就像一个杯子原来具有盛水的空间,如果杯子碎了,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盛水的功能也就消失了。
现在,还有人把“间质组织”的发现,当成经络客观存在的证据,这也是值得商榷的。前面提到过,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对这个有过研究,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某种或某类的与之相对应的实体组织。如果从空间的高度来看,有关经络研究的一切问题,就容易理解了:无论是从古典经典著作里对经络的描述,还是我们的现代科学实验做出来的结果;无论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我们在临床上所验证的经验,都会得以验证。
第二,从空间这个高度来看,很多的病理现象会更清晰地得到解读。例如肿瘤,我们也可以看成是原本在空间的地方多了一个实体组织;血管中的血栓与动脉粥样硬化,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正常血管空间被实体逐渐占有的一个结果。其实所谓的炎症,就是人体的一些疏松的组织或者是文章中提到的“间质组织”由于循环不畅发生了充血等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源头就是人体中存在的空间发生了一系列狭窄的变化,它狭窄以后影响到血液循环,由此又会引起更复杂的变化。
第三,中医治疗的原理会很科学地得到解读。以最常见的感冒为例,很多感冒实际上都是因为气温下降以后对人体的影响造成的。这种影响首先会导致皮肤空间和肌肉软组织空间的一种收缩,会影响到咽喉、扁桃腺、鼻腔、气管等器官组织,其相关的症状也就会自然表现出来,如咽部肿痛、咳嗽、鼻塞、发烧等。这时候,中医治疗的法则里,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用到诸如像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等方剂,这些方剂会通过药物都有“解表”的作用,即通过它们,可以使我们体表风寒束表后收缩的空间得到舒张。
可见,平时中医临床中所说的“汗法”或“解表法”,正是通过恢复人体表浅皮肤与肌肉的空间来实现治愈疾病的。
中医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如吐、下、温、清、消、补等等。深入研究各种治疗的原理,都是在解决一个正常空间的恢复问题。现代医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放支架、做手术、消炎症不也是在恢复正常的空间吗?所以,也可以说,如果从空间这个高度来看中西医学的治疗原理,是没有障碍的。我在临床上遇到的鼻腔腺体肥大、鼻炎、支气管炎等病人,甚至有的被认为是不可逆的,从空间这个高度是进行干预仍然可逆并可以被治愈。
所以,我们一但了解了空间的规律,那么中医治疗的原理自然也就会被很清楚很科学地被得以解读。
在咱们泰济堂中医院,您的生命空间理论是不是完全在临床上得到有效运用了?
关于人体中存在的空间的研究,从发现至今有20多年了,从96年无意发现之后,用了十年的时间,一直在不断的完善,直到2006年出版《生命空间论》,这里面包含着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尤其是很多临床的案例,都佐证了这个理论的客观性,空间理论在人体当中的这种客观性和它符合生命规律。
我们一旦认识到了空间在人体当中的意义以后,不但很多治疗会变得简捷、安全、直观,甚至医学的基础理论也会得到补充完善与提升。例如,空间是人体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体新陈代谢参与必不可少的基本结构,那么,影响人体空间的所有因素都可以成为病因。
从这个角度反思现代医学的临床,为什么很多疾病找不到病因呢?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以前总是把病因盯在一些实体性的方面,例如组织、细胞、细菌、病毒等等有形实体的变化上,那么这种以实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让我们忽略真正影响生命新陈代谢的因素。例如,当天气突然降温的时候,很多人就会生病,这类疾病的产生,就是温度的突降首先影响到了人体中存在的空间,然后引起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假如我们认识不到空间存在的意义,认识不到影响空间的因素,只是寻找一些实体性的所谓病因,那在诊断与治疗上就很容易出差错。如果治疗出现差错,即便是对普通疾病的诊治,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宏观如此,微观也同样受这种规律的影响。例如,一个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是通过细胞膜的空间来完成的,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如果在常温下,它的空间是非常疏松的,但是如果降温以后,它就变成一种凝胶状的结构,细胞内外物质交换通道就被阻断了。当一个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阻断以后,这个细胞在新陈代谢、DNA的复制过程当中需要的有用的物质进不来,代谢的废物出不去,这个细胞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很有可能产生突变。所以说,基因的突变有时候我们不能把它仅仅当成是肿瘤的原因,实际上,基因的突变仍然是一个结果。我们当考虑到空间的作用,考虑到空间在新陈代谢,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系统的作用以后,整个我们对医学、对疾病、对健康的认识将重新解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