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济世 求真创新——记中医专家张克镇

厚德济世 求真创新——记中医专家张克镇

作者:| 2018-05-05T21:00:40+00:00 12月 21st, 2013|泰济新闻, 纪事|暂无评论

12月3日,张克镇做客中国青年网

“泰者,天地之道,道法自然;济者,济世救人,以人为本。”这是北京泰济堂中医医院名字的由来,更表现出了它的创立者泰济堂中医院院长张克镇“济世救人”的人生目标,“医生,为人治病是天职。”张克镇时常这样说。

       初始中医 漫漫学医路 

1965年,张克镇出生于山东平度。他的外祖父正是一名中医,然而年少的时候张克镇对医学并没有太大的热爱。18岁的时候他同大部分男孩一样带着保家卫国的梦想穿上了军装,来到了荒凉的大西北。

面对着大西北的黄土高原、面对着那片厚重粗犷的土地,张克镇被震撼了。丰富的沧桑巨变、一望无际的荒凉大山,大西北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镌刻着不朽的传奇。脚下的贝壳化石,让他真正感到了生命的渺小。“一是要敬畏自然,二就是要珍爱生命。”谈到在大西北的认识,张克镇感慨说。

在大西北从军的经历可以说影响了张克镇的一生,身为一名军人,部队艰苦的条件和严格的纪律让他学会了严谨自律、坚韧不拔。而亲眼目睹大西北贫困农民的生存状况,影响了他之后的学医之路。

考上军校后被分配到医学院校的张克镇一开始学的是西医,回家后他常和母亲炫耀自己学到的新知识,“我对母亲说,我姥爷干了一辈子中医,都不知道人体解剖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细胞是怎么回事,我学一年就比他强了。”张克镇回忆刚开始学医的感受时自豪地说。

这种沾沾自喜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军校的时候,一次重感冒让张克镇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那时候张克镇咳嗽个不停,吃药打针持续了一个多月,感冒却还没有好。这时,一个老中医在他后背扎了四针拔了两个火罐,当天张克镇的咳嗽居然就好了。这个事实深深地震撼了他,“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自己对医学、对中医的无知。”张克镇说。正是这次巧合让张克镇陷入了思考,咳嗽是由病毒引起的吗?针灸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带着种种疑问,张克镇走上了研究针灸、研究医学的道路。

       领悟生活 发现“生命空间学说”

张克镇有个外号叫做“张一针”,这外号的由来便是因为他高超的针灸技术。

1993年,在兰州军区军事文学创作座谈会上,一位首长当时因为腿痛得很严重,看了好久没有治好,张克镇帮他简单治疗了下,当时就减轻了,不几天就好了。这事传开后,会上陆续又有很多人找他看病,并且有不少是通过其他方法没有治好的。经过张克镇的治疗,多数人都是首次就有了不错的效果,都十分满意。于是首长便把他调到了兰州军区的体工队,让他为解放军柔道队服务。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柔道队的随队医生出访朝鲜时,他用银针为朝鲜人民军一位上校翻译治愈了肩周炎,应邀出访日本介绍自己的学术经验时,他手中的银针让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医术叹为观止。一根银针,治愈了左耳致聋的青年,一根银针,让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的脑梗塞的患者能重新自理了,一根银针,让久治未愈的患者重燃了希望……就是凭借这样的针灸技术让张克镇在军区名声越来越响,越来越多人指名要找“张一针”看病。

1996年的一日清晨,张克镇的玻璃杯突然掉到地上摔成了碎片,正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现象,给了他启发,“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略,对于空间的认知便是如此。杯子能用来喝水,因为它有空间;房子可以住人,在于其中的空间;空间之于生命,何尝不是如此?肺脏有了空间,才会有呼吸功能;血管通过空间,把所需营养运输到身体每一个角落;肠道通过空间,吸收有用的精华,排出无益的糟粕;胎儿,在空间中孕育;细胞,在空间里代谢。”张克镇说,“没有空间,任何功能都将无法完成。”正是这样的启发让他发现了著名的“生命空间理论”,也是这个发现让张克镇懂得了以前做的这点事情实在是微不足道,医学未知的领域很多,需要更踏实地潜心做学问,张克镇抚平了心中的浮躁,从1996年一直到2000年调到北京以及到北京之后的2006年,他一直在潜心研究并努力完善生命空间理论。

2006年10月张克镇的《生命空间论》一经面世,便在医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张克镇创立的“生命空间学说”填补了现代医学理论的空白,是在医学理论上一次真正的创新。

2007年4月10日在“生命空间学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界泰斗程莘农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经络研究权威祝总骧教授等多位专家对《生命空间论》的创新思维和相关学说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观当今医学,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张克镇在《生命空间论》自序上这样写到。

在治病中,张克镇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在给病人号脉的时候他发现,有时候号脉准确,有时候却有偏差,他问了许多老师,发现自己的号脉方法并没有问题。一次,在给一个病人号脉的时候,病人问他,我喝了酒对号脉结果会不会有影响?“当时我就想肯定有影响的啊,不仅喝酒、吃药、情绪不好都有影响。”受到启发的张克镇马上开始了调查,发现药物和情绪对号脉结果的确存在着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通过穴位,但是人体的穴位太多了,费时又不方便。”张克镇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到了在书籍上寻找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第十七篇的“脉要精微论”上,他发现了关于“尺肤诊断法”的记载,通过在患者的前臂按压皮肤、穴位等,诊断出疾病,张克镇马上开始了研究,并逐步运用到临床上。经过十多年的整理、实验,到现在“尺肤诊断法”已经基本成熟,它不仅能方便地诊断出疾病同时更是避免许多误诊的情况,2007年8月在全军中医药大比武总决赛中张克镇的诊断法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凭借“尺肤诊断法”张克镇在比赛中获得了“军队中医药技术能手”称号。

在书籍中寻找答案、从生活中寻找启发,张克镇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医学的海洋,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一次周末休息时,张克镇在散步,看到有老百姓在那儿筛沙子。“我就问一个大爷,这儿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子?他说,这是黄河古道。我问,黄河古道怎么离黄河那么远呢?他说,还有一条古道,比这还远呢。我有点迷惑了,为什么黄河有这么多古道?老人家告诉我,哪儿堵住了,它就从别的地方儿绕道呗。我当时一下子就想到了人体的经络,经络是不是也和黄河古道一样?我马上意识到,病人的经络和健康人的应该是不一样的,它改道了。”张克镇回忆说。

回去后张克镇马上开始寻找规律,“什么是最佳治疗点?堵塞的点,就是最佳的点。堵塞点是什么点?当时想到的是压痛点、最僵硬的点,后来通过空间理论又提升了一步,就是一种空间阻滞点。”张克镇茅塞顿开,一直困扰他的问题迎刃而解。在生命空间理论指导下,他在自己身上反复的试验,经过他两年零八个月,他创造了取穴靶向性强、简洁实用、疗效卓著的“元通针法”。该针法的产生,为医学实践拓展了新思路,为中医针灸拓宽了新视野。

  大医精诚 济世救人

“元通针法”的创造可以说圆了张克镇的一个梦。从医以来,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安全简单的针法,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在大西北入伍时,那里治不起病的农民们。从被分派到医学院校起,张克镇脑海里始终盘旋着那里病困中的人们愁苦的面容,“那里人们生活的状况,是在城市中生活的人无法想象的,我没法忘记,我一直想要找个简单安全的针法,可以让他们也治得了病。”张克镇说。

张克镇常常回到农村给治不起病的农民们诊病,甚至主动免费为他们开药针灸。

“在张老师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的知识,更是一种品格,在以前就有很多人想要用几十万的年薪把他挖走,甚至有美国的公司想要让老师去美国,但是老师都拒绝了。他说医生研究的就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让自己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他对学问的这种钻研态度和他的医德是我最该学习的。”张克镇的学生海洁静说。

在治疗过程中,张克镇除了询问病症外,他还主动同病人聊天,面对皮肤病患者,张克镇总是更加关心他们,虽然也许病患没有说,但是张克镇明白这类病患普遍都比较自卑,替病人着想,似乎都成了他作为一名医生的本能。

  “厚德济世,精诚创新”不仅仅是泰济堂的宗旨,更寄托着张克镇的医学理想。“济世救人、国泰民安”--这就是张克镇的中国梦。

(中国青年网记者 商春竹)

原文链接:http://chinadream.youth.cn/syrw/zhangkezhen/201312/t20131210_4361918.htm

发表评论